会走路的钱论坛

Please or 注册 to create posts and topics.

《陌生人效应》读后分享和思维导图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加拿大作家,也是《异类》和《引爆点》这两本畅销书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2005年,他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2011年,被授予加拿大勋章,这是加拿大授予公民的最高荣誉。

关于本书

我们跟陌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作者认为,误判对方的意图导致冲突升级、被陌生人欺骗、简单粗暴的给别人贴标签。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都是同一个问题。我们把陌生人,想象的太简单了。这个结论好像不是什么新观点。这正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它的目的不是让你知道,而是让你相信。我们从知道到相信,往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那就是犯错。而这本书要做的,就是替你把前人犯过的错误,全都复盘一遍。从而达到让你真正相信的目的。换句话说,这本书,讲述过程中的体验,其实比结论更重要。

核心内容

人的一生中,除了血缘和宗族关系,绝大部分“社交关系”都是与陌生人建立起来的。从进化角度而言,在与陌生人初次接触时,人们都会产生一种“天然感觉”——是放松还是谨慎,敌对还是友好。但研究表明,这种印象并不准确,甚至是危险的。因此,如何聪明地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成为每个人一生中必须掌握的技能。格拉德威尔在这本书中提出了3个陌生人效应。用十余个真实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吸取人际关系的普遍教训。无论是在亲密关系、工作关系、商务关系、谈判关系,甚至是政治关系中,做个清醒决策的聪明人。

你擅长跟陌生人打交道吗?先别急着回答。听听下面这个故事。这件事曾经震惊整个美国。2015年7月10号,一个叫布兰德的女性,在开车去买东西的路上,因为开车变道时没打转向灯,被警察拦下。按理说,这件事好像挺平常。但后面的发展,绝对让人想不到。在沟通的过程中,布兰德点了一根烟。警察让她把烟掐掉。布兰德说,我在我自己的车里,我有抽烟的自由。警察说,女士,我现在要求你马上下车,并且把烟掐掉。布兰德说,你没有权利这样做。你看,是不是已经有点火药味了?后面的事情更离谱。警察说,下车。布兰德说,就不下。越吵越凶。最后,警察把布兰德从车里拖出来。布兰德反抗。警察还叫了支援。在整个过程中,警察一直在重复一句话,请你配合。而布兰德也在重复一句话,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就因为我没打转向灯?
最终,布兰德被捕。三天之后,她在牢里自杀了。事先说明,布兰德平时是个很受欢迎的女生。身材高挑,还是个乐手,并且经常在YouTube上发一些正能量的视频。这个警察在同事眼中,也是个好相处的人。双方都没有心理问题。
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这两个人之前认识。可能就是一两句话的事。而事情弄到这个地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彼此是陌生人。有关这件事的具体分析,咱们后面细说。当然,这是个极端案例。但是,它至少说明一件事。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擅长跟陌生人打交道。
那么,我们跟陌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这本书,研究的就是这件事。作者认为,你看到的很多问题,比如误判对方的意图导致冲突升级、被陌生人欺骗,或者简单粗暴的给别人贴标签。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都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把陌生人,想象的太简单了。但事实上,陌生人,要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
估计乍一听这个结论,很多人觉得不痛不痒,好像不是什么新观点。其实,这正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它的目的不是让你知道,而是让你相信。从知道到相信,这段路并不短。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从知道到相信,往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那就是犯错。而这本书要做的,就是替你把前人犯过的错误,把那些陌生人之间发生的问题,全都复盘一遍。从而达到这个,让你真正相信的目的。换句话说,这本书,讲述过程中的体验,其实比结论更重要。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加拿大作家,也是《异类》和《引爆点》这两本畅销书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2005年,他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2011年,被授予加拿大勋章,这是加拿大授予公民的最高荣誉。在这本书里,作者分析了十多个,陌生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并且揭示了三个,陌生人效应。前面说过,这本书,过程中的故事,比结论更重要。因此,假如你有时间,我还是强烈建议你去读一读原书,这个体验会更深刻。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问题出发,为你揭示这三个,陌生人效应。

第一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先回答一个,跟陌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都很担心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到底能不能识别出谎言?
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当然能。就算偶尔被骗,只能说明我懂的还不够多。但是,假如稍稍看看新闻你就会发现,受骗这件事,跟文化水平的相关性也没那么强。很多大学教授也中过招。有人可能会说了,这是因为骗子的手段太高明。但是,假如你看过那些被骗的新闻,会发现,这些套路早就被揭露得一干二净。新闻上也经常强调。但是,等真正面对一个骗子时,好多人还是会上当。
你看,识别谎言不容易。它不能简单的依靠一个人的掌握的知识。这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事。既然是专业的事,就要由专业的人干。有一个职业叫测谎专家,就是干这个的。但是,测谎专家的手艺,真的有那么灵吗?
且不说灵不灵,我们单看这些方法本身,就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微表情。也就是,通过表情的微小变化,来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说谎。这是目前最出名的鉴别手段。但是,在业内,微表情其实是有争议的。比如,有一个FBI专家,叫乔·纳瓦罗。这是全世界最有名的谎言识别专家之一。他就觉得微表情其实不太好用。眼睛根本就不是心灵的窗口。那哪里是?他认为,是脚。要想看一个人的真实意图,你得观察他的脚。他还为此专门写过一本书,叫《超强掌控》。我们也为你解读过,有兴趣你可以听听。
那么,这些方法,到底哪个最管用呢?假设一个人掌握了一大套,识别谎言的方法,他还会不会被骗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找到一群,最擅长辨别谎言。而且方方面面,都比一般人敏锐的人。看看他们在识别谎言这件事上,表现怎么样。
作者在这本书里,就写了这么一群人的故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国防情报局,简称DIA。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1996年,美国跟古巴,正处在对峙阶段。双方都在对方的阵营里,安插了很多间谍。其中,有一个间谍很特别。她叫安娜·蒙特斯,是美国国防情报局里的高级官员,专门负责古巴情报分析。同事还送她一个外号,古巴女皇。先交个底,这个古巴女皇,其实是古巴人安排在美国的间谍。而且她一呆就是很多年,愣是没人发现。
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人一定特别擅长伪装。其实,并不是。古巴女皇从事的是情报分析,这是个技术工作。她并没有接受过多少专业的间谍训练。至于她的间谍手段,更算不上高明。
比如,她会在每天晚上回家时,把当天的收获写下来,然后汇报给古巴。她用的短波电台,就放在一个鞋盒里。而密码本就在她随身携带的手提包里。换句话说,对付她都用不着测谎,只要搜搜身,就暴露了。但是,偏偏就没人搜过。
你可能会说,是不是因为这个古巴女皇平时表现好,因此才没有被人怀疑过呢?很遗憾,也不是。在工作期间,她虽然跟同事关系很好。但落实到成绩上,她从来没有分析出来过特别有价值的古巴情报。更夸张的是,她在工作期间多次前往古巴汇报情况,还获得过卡斯特罗亲手颁发的奖章。其中,好几次用的还是美国国防情报局的公款。只要有人追查她的行踪,马上就露馅。
听到这,你可能会说,看来只能把这些归结为运气了。运气太好,以至于都没有被人被盘问过。其实,也不是。这位古巴女皇不仅被盘问过。而且盘问她的人,还是一位专业的反间谍人员。而且在盘问中,古巴女皇漏洞百出。比如,对方说,我们怀疑你从事间谍活动。古巴女皇的反应居然是大惊失色。根据反间谍人员的回忆,就像第一次面对汽车灯光的小鹿一样。这已经不能用可疑来形容了,跟直接承认没什么区别。但是,这位反间谍官员,偏偏没有怀疑。他问这个问题,其实只是想给古巴女皇一个下马威。眼看目的达到了,他心里很满足。两个人最后,聊了半天。居然还聊出了一点男女之间的暧昧感觉。
要知道,古巴女皇可不是一个个案。比如,美国在冷战期间,派往东德的间谍里,有不少都被对方转化了。而美国人居然没察觉到。再比如,当时美国负责苏联情报的最高官员,本身就是苏联间谍。而且他的水平不比古巴女皇高多少,还有酗酒的毛病,连苏联给他的经费都没有好好隐藏。而且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所有这一切,美国的情报机关都迟迟没有发现。要知道,这可不是一般的机构,这是国家情报局啊。这里是一群最敏锐,号称最擅长观察的人。
你看,专业的情报人员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人。心理学家蒂姆·莱文还专门做过一个测试。他找了一群志愿者,有人撒谎,有人说真话。同时,又招来一群心理学家、警察、医生,总之,都是我们认为比较擅长观察的职业,让他们来识别对方。结果发现,当对方说真话时,我们一般不会冤枉他,猜的特别准。但是,一旦说谎,我们却总是漏判,猜的特别不准。简单说,就是不管对方说什么,我们都认为,他说的是真的。
好,现在,让我们回到前面那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很擅长观察的人。假如你懂得一大堆谎言识别方法。在跟陌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你会不会被骗?很可惜,答案是,依然会。问题不在于这些方法本身。而是,在面对别人时,你根本想不到用这些方法。因为我们在跟人打交道时,总是默认,对方是诚实的。这是一个人的本能。跟你懂得多少方法,关系不大。这也是这本书里,最重要的结论之一,叫做默认真话效应。也就是,在跟人打交道时,我们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先搜集证据,然后一点一点得出结论。我们是先得出结论。先默认对方说的都是真的。在这个基础上,假如对方做出什么可疑的行为,我们的怀疑才会逐步累加。直到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才会走出这个默认真实。

好,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内容。我们说了书里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第一个陌生人效应,叫默认真实效应。说到这,你可能会说,不对啊。默认真实,这明明是人性里的安全漏洞。但是,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为什么没有把它淘汰掉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个反向假设。也就是,假如我们不是默认真实,而是默认怀疑,会发生什么?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部分

根据作者的观点,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你可以先听听下面这个故事。
你可能听说过一个词,叫庞氏骗局。简单说,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比如,骗子让张三先投资100万,然后再找李四要200万,再把李四的钱说成是收益,给张三。张三一看赚钱,就会投的更多。就这么一直循环下去。这是一个比较低级的骗局,一般出现在农村的非法集资里。
但是,你可能很难想象,在世界上聪明人聚集,监管也非常严厉的华尔街,居然也有人玩庞氏骗局,而且玩了20年。这个人叫麦道夫。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麦道夫被捕。这场骗局才算结束。而且更夸张的是,这可不是什么小偷小摸。这场旁氏骗局牵扯的资金,超过500亿美元。
那么,这么明显的骗局,有没有人怀疑过呢?当然有。这个人叫马科波洛斯。早在2000年,他就发现麦道夫的公司有问题,并且搜集了充足的证据,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举报。但是,没成功。2001年,再次举报,又被忽略。后来,在2005年到2008年里,他又举报了三次,全都被忽略。直到麦道夫被捕。
好,说到这,估计很多人可能脑补出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孤胆英雄,独自走在伸张正义的路上。太了不起了。而且你肯定觉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这帮家伙太可恶了,为什么不作为?但是,假如回到当时的情境,你会发现,这其实是有原因的。
首先,根据默认真话效应,大家一开始相信麦道夫,而且麦道夫的公司规模越大,大家越相信。在华尔街,麦道夫被当成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而马科波洛斯,他是个什么角色呢?我说这么几件事你感受一下。上商学院的时候,他发现教授给他的分数是A。他表示怀疑,经过核算,发现打高了,应该是A-。于是,他找到教授,发起了投诉。后来工作,在一个股票公司上班。他发现有的同事在操作时,有一点不规范。这回,他没有找同事。而是直接举报了自己的公司。他还怀疑,美国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财报造假,等等。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总之,他是一个特别多疑,而且爱较真的人。你看,假如有这么一个什么都怀疑的人,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举报华尔街的“明日之星”。你觉得,他受到重视的概率有多大?
其次,他的举报方式,本身也有点迂回。马科波洛斯怀疑,很多权贵和麦道夫的公司之间,可能有某种交易,他觉得直接举报,可能有生命危险。因此,必须采取迂回策略。比如有一次,他先锁定了纽约州总检察长,准备把举报材料交给他。但是又担心被人发现。他就在举报材料中,隐去了自己的全部信息。在准备举报材料时,他为了不留指纹,还戴了手套。又把举报材料装在两层牛皮信封里。最后,他又专门查了这位总检察长的行踪,想趁对方在某个图书馆参加活动时,把信封交给他。因为怕沿途被人认出来,他还特地用大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最后,他还是没找到机会靠近这位总检察长,而是把信封交给了其他的工作人员。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么折腾一圈下来,这份材料受到重视的可能性有多大?
但是,故事到这还没完。在举报之后,马科波洛斯觉得,自己已经被人盯上了。他向警察局报警。警察问他要不要防弹衣。他觉得没用。因为他认定,找上门的肯定是职业杀手。这个杀手会朝着他的后脑开两枪。防弹衣根本没用。回到家之后,他换了门锁,在屋里装了全套的智能安全设备。
直到麦道夫被捕,马科波洛斯才算踏实了几天。但是,注意,只是踏实了几天。因为他马上意识到,麦道夫是玩完了。但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还在啊。麦道夫被捕,不是正好说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过去20年严重失职吗?自己作为举报者,人家肯定不会放过啊。想到此处,马科波洛斯又加强了安全措施。他把自己的猎枪装好子弹。又准备了两套备用弹夹。他还把过去参军时用过的防毒面具找了出来,因为他觉得,杀手可能会使用催泪瓦斯。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什么体验?别人正在喝咖啡,正在看电视,正在享受阳光。而马科波洛斯,早已惶惶不可终日。

说到这,让我们回到最初那个问题,既然默认真实让我们容易上当,那么这个能力为什么没有被淘汰掉?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因为只有在大多数情况下默认真实,我们才能顺畅的跟陌生人开展协作。就算偶尔被骗,并不会对生存造成致命的打击。但是,假如什么都怀疑,虽然你不容易上当,但也很难跟人协作。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生活,也会因为过度怀疑,闹得一塌糊涂。这对一个族群来说,是个致命的缺陷。总之,凡有收益,必有代价。至于代价孰轻孰重,太明显了。

第三部分

但是,说到这,又引出一个问题。既然我们都默认对方是诚实的。按理说,我们的交流应该很顺畅啊。但是,为什么陌生人之间,还经常会误判对方的意图呢?就像开头说的,那个在牢里自杀的布兰德,她跟警察之间,为什么还会爆发那么大的误解呢?接下来,第三部分,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作者认为,搞明白这些误解的关键,在于你要明白一个东西,叫做耦合效应。
什么叫耦合效应?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不是孤立的。它是由一堆相关因素,共同造就的结果。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们说个具体的例子。就拿前面的布兰德自杀事件来说。我们看到的,只是双方发生冲突这个片段。但是,往前追溯,你会发现,他们各自的行为,背后都有一连串的原因。
先说警察,他对待布兰德的方式,根本不像对待交通违规。这个戒备程度,就跟对待毒贩差不多。这看起来很奇怪。但是,假如你知道这背后的原因,就未必这么想了。
首先,在美国,警察拦车,并不是为了抓违章。这其实是美国最主要的犯罪防范手段之一。因为美国宪法规定,政府不能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在路上搜查公民,更不进入公民家里搜查。但是,美国交通法,允许警察在发现车辆违规的情况下,把车拦住。然后让司机停车接受检查。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方法特别管用。
比如,有段时间,在堪萨斯城,一辆警车平均每晚能发出5.45份罚单,抓住2.23人,200天没收29把枪。这个成绩比很多警察一辈子的业绩都高。
而布兰德之所以被拦,不光是因为她忘了打转向灯。也是因为她的车牌有点可疑。布兰德的车牌是伊利诺伊州的,而当时是在得克萨斯州。警察一看不是本地牌,就已经盯上了。后来发现她没打转向,这才顺势拦下。换句话说,警察在拦下车子之前,就已经对布兰德起了疑心。
咱们再看布兰德这边。她之所以向警察发火,是因为她此前已经违规过很多次,还因此背上了八千美元的债务。她不久前还刚刚失去了一个孩子。她甚至尝试过自杀。而现在,被警察拦下这件事,就像压倒大象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她彻底爆发了。
而警察呢,看着布兰德生气,他感受到的其实不是同样的愤怒,而是害怕。他很担心布兰德下一秒就拔枪,因此采取了强制手段。
说到这,你应该已经发现,问题出在哪了。在跟别人打交道时,我们总是在揣摩对方的动机。但事实上,当你面对一个人时,你面对的,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动机。而是一个复杂的结果,是一个由一连串事件导致的结果。人的任何一个行为,它的成因都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这种现象,就叫耦合效应。
但是,你肯定已经发现了。我们大多数时候,并不是这么看别人的。我们总是把别人看得特别单纯。觉得自己能看懂对方的心思。比如,前面那个警察,他觉得自己能看懂布兰德的心思,有把握断定对方就是想伤害他。显然,事实没那么简单。再比如,你可能经常听到这个句式,谁谁谁,他那种人,就是怎样怎样。你看,这个句式的潜台词,就是想说,人其实很简单,无非就那么几类,而我早已洞察了一切。但是,当我们回过头,审视自己时,却总觉得,自己是复杂的,是难以被理解的。这是我们在跟人打交道时的一种普遍心态。这也是这本书里,作者揭示的第三个,陌生人之间存在的效应,叫做透明假设。也就是,我们总觉得,别人是透明的,一眼就能被看穿。而我们自己是复杂的,谁都看不透。
我们之所以把透明假设和耦合效应放在一起说,很大程度上因为,它们就像是光与影的两面。你看,透明假设,就是我们人性中的一个观察漏洞。怎么补上呢?你需要懂一点耦合效应。
比如,旧金山的金门大桥,是有名的自杀圣地。从建成到现在,已经有1500多人从这里跳下去。按理说,桥上应该加个护栏才是。但是,直到2018年,护栏才装上。这是因为人们都认为,假如一个人要自杀,护栏根本没用。你看,这就是典型的透明假设。我们认为自杀是个简单的动机问题。就算跳桥不成,这个动机还在,他总会想点别的死法。因此,护栏是多余的。
但事实是,有人做过统计,调查了515个想自杀,但是没死成的人。结果发现,只有25个人,又选择了别的方法自杀。剩下的490人,都干脆放弃了自杀。换句话说,自杀其实是环境、地点、动机,等等一大堆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这是个典型的耦合。从这个视角看,加装护栏是绝对正确的。

好,刚刚我们说的是,耦合效应和透明人假设,再加上前面说的,默认真话效应。就是这本书里提到的全部三个,陌生人之间的效应。其实,这三个效应,无非是想告诉我们三句话。第一,我们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擅长识别谎言。我们在跟人打交道时,往往默认对方说的是真话。第二,我们总觉得,别人都是透明的。但是,自己一定是复杂的,难以看透的。第三,一个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不是单纯的个人动机,它是一大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这三句话,简单说就是,陌生人,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简单。

总结

到这里,这本《陌生人效应》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落实到结论,这本书给出的东西,其实并不算特别新锐。你会觉得,这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我们本来不就是这样的吗?但是,这么明显的事情,我以前怎么就没意识到呢?其实,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写书的最高境界。它不是传递一个纯粹的新观点,而是捅破一层,别人都没有看到的窗户纸。然后通过它,快速进入人们的共识,成为共识的一部分。借用万维钢老师对这本书的评价,他说,这本书教的不是算法,但是,是比算法更重要的东西。假如你有时间,也强烈推荐你去听万维钢老师在专栏里对这本书的解读。特别说明,万老师是在这本书中文版上市之前,解读的英文原版。当时书名翻译成《对陌生人说话》。

划重点

1.在跟人打交道时,是先默认对方说的都是真的。在这个基础上,假如对方做出什么可疑的行为,我们的怀疑才会逐步累加。直到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才会走出这个默认真实。 2.只有在大多数情况下默认真实,我们才能顺畅的跟陌生人开展协作。 3.当你面对一个人时,你面对的,是一个由一连串事件导致的结果。人的任何一个行为,它的成因都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这种现象,就叫耦合效应。

已上传的文件:
  • 您必须登录才有权限上传。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贝版投资俱乐部公告
This is default text for notification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