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诺贝尔经济学奖那些与我们生活相关的研究|科普

穷人为什么难以“翻身”?本文转载自简七读财

”2020年9月上海个人车牌最低价90600元“。

生活在魔都的人,每个月都会收到这样一条新闻。你有没有好奇过,是谁这么聪明?发明了牌照“拍卖”?

他们是用那个小锤锤来拍卖吗?这不是很早以前就有了吗?

追溯起拍卖的起源,最早可以到公元前5世纪的巴比伦,那个时候,拍卖的对象主要是人。

日常的拍卖多数以“价高者得”这种形式在进行,这是传统的“英式拍卖“,事实上,拍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

不仅如此,拍卖的标的物也从人变成了实物,包括古董字画这类有形资产,或者是油田开采权、无线频谱、广告位等公共资源。

比如“上海牌照拍卖”,正是通过发明的新的拍卖形式,解决复杂对象的分配问题。

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拍卖理论”。

获奖者是自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保罗·米尔格罗姆(Paul R. Milgrom) 和罗伯特·威尔逊( Robert B)。这两位经济学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设计了美国当局向电信运营商出售无线电频率的拍卖。

我们每天用到的手机、电脑、电视这些机器,都需要通过无线电波来传输信号,而每种无线电波的频率却不同。

为了保证你在打电话的时候能同时上网,就需要确保无线电波互不干扰,所以需要将频率进行划分。

作为通信运营商,想要提供通信服务,就必须有“频谱执照”。但这项资源既是公有资源,又是私有资源的,所以,两位经济学家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拍卖机制:

一次拍卖同时提供所有物品(比如,不同地理区域的无线电频段),以低价开始,允许反复出价。

同时投标人的身份被保密,以避免报复性投标或串通压低价格,从而减少了不确定性和“赢家诅咒”所带来的问题。

“赢家诅咒”这个词,也源自于拍卖领域。

举例来说,如果我想拍卖一只古董花瓶。这个时候,1个人出1万元,1个人出10万元,最后,10万元赢得竞拍。

但事实上,这只花瓶按照“市场均价”来计算,可能只值5万元。

所以,理性地来说,赢得竞拍的人反而要哭唧唧了。这就是赢家的诅咒。

说回两位经济学家的贡献:

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试图用拍卖的方式来分配无线电频段,于是请到了这两位经济学家来设计许可证的拍卖机制。

最终,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在47轮竞标中出售了10张许可证,总价达6.17亿美元,而在此之前,政府是免费分配这些东西的。

因为这种拍卖机制所获得的成功,许多国家纷纷效仿,仅仅20年间,就为各国政府带来了超过1200亿美元的收益。

而现在,这种拍卖机制也运用到了其他公共资源领域,比如电力、天然气等等。

借着这个机会,我也想和你一起回顾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贡献,建议收藏:

2019年

阿比吉特·班纳吉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埃丝特·迪弗洛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迈克尔·克雷默 美国哈佛大学

在经济学家眼中,真正的穷人,是指每人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的情况。目前,全世界约有10亿人,生活在这一贫困线以下。

为此,他们成立了一个“贫困行动实验室”,用科学方法,不仅找到了贫困的根源,还用实际行动,让一部分穷人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怎么做到的呢?这要先从贫穷的3个起因说起。

原因一:穷人缺乏信息,容易做出错误决定。

对我们来说,读书看报上网,都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但真正的穷人们,可接触不到这些,也因此,他们获得的信息,是相对滞后和无效的。

原因二:忙碌和压力,蒙蔽了穷人的双眼

班纳吉和迪弗洛在研究中却发现,穷人们一点儿也不懒,反倒比富人们更加勤奋和忙碌。但也正因为如此,在过度的压力和马不停蹄地工作中,他们越发无法破局,走入“越忙越穷”的恶性循环。

原因三:穷人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导致难以存下钱。

穷人想要存下钱,也比普通人的难度更大。于是,他们会想:既然离目标那么远,那还不如买杯茶呢。

结果穷人的账单里,会有大笔诸如茶、零食一类能获得即时快感的消费,却不愿为未来储蓄。

2018年

威廉·诺德豪斯 美国耶鲁大学

保罗·罗默 美国纽约大学

在经济发展的需求下,人们往往会忽视环境承载能力,低估环境破坏和生态破坏产生的不良后果。比如极端气候出现、全球变暖等等,背后都是大量大类活动带来的环境变化。

于是,诺德豪斯作为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的专家,建议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最高效方式是建立全球碳税机制,奠定了“绿色GDP”核算的理论基础。

再说说罗默。

过去,人们认为,只要技术能力上去了,那么生产效率一定可以提升。但事实上,世界上没有永动机,最好的机器也会有退休报废的那一天。

所以,单纯靠机器是不行的,罗默提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知识和人力资本上去了,才能实现整个经济规模的收益递增,从而保证经济的长期增长。

2017年理查德·H·塞勒 美国芝加哥大学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由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一个人独得,获奖理由是他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

现在耳熟能详的许多“行为经济学”理论,都是泰勒提出的,比如:

1)沉没成本

如果钱已经花出去了,并且无法收回,这些钱就是沉没成本。

2)禀赋效应

这个讲的是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拥有的东西比较有价值,如果要卖给别人的话,也会要求比较高的价格。

3)心理账户

我们在心理上会为自己的钱分设不同的账户,每个账户的钱“专款专用”,这些不同的账户影响着我们日常决策。

比如你准备出门去看电影,可是在路上,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一:你发现丢了50元,你还会去电影院花50元看一场电影吗?
情况二:你发现花50元购买的电影票丢了,你还会重新花50元去看电影吗?
现实中大多数人选择情况一,而不是情况二。

但既然都是损失50元钱,如果丢了现金还去看,那么丢了电影票也应该看才对呀。这怎么解释?

这时“心理账户”就派上用场了。因为人们的内心有两个账户:一个是现金账户,一个是电影票账户。

现金账户少了50元,不影响你继续看电影;但电影票账户少了50元,继续看电影就要再花50元,为了不让这个账户“超支”,你宁可放弃看电影。

2016年

奥利弗·哈特 美国哈佛大学

本格特·霍斯特罗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你很可能会奇怪,“契约理论”和我有啥关系?仔细想想,我们现在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契约中:

没有契约,大家只敢相信熟人(当然,也可能杀熟);有了契约,陌生人之间也能建立起信任基础。

说大一点,现代文明正是靠着“契约精神”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16世纪的荷兰创造了公司、股票这些现代商业制度,并掌握当时世界商业的霸权,就是因为它最具有“契约精神”(说白了就是“诚信”)。

而西方的“契约精神”不光在商业世界通行,甚至还上升到政治高度,比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揭示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隐性契约关系。

说小一点,我们在淘宝上剁个手,都会用到契约呢!

所以,最近30年,契约理论这个经济学分支发展超快,就是因为“有用”。

大家就是想研究如何定好契约,如何实现各方利益平衡,减少契约(比如常见的“合同”)中的各种欺诈和陷阱,如何提高社会的运行效率

每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发布后我们都会做一波科普。

这个奖项不仅反映了经济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并且一直在不断地拓展经济学的边界,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动机、市场的规律、经济发展的机制。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重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

在这个特别的年份,多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站了出来,积极地为疫情后经济复苏出谋划策。

危中有机,希望在经济学家们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将这些原理在现实世界里找到合适的应用,最终拨开迷雾,走向胜利。

看完这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来一起聊聊哪个理论令你最有收获吗?

圈主 管理员

待审

热门评论
:
讨论
    阅读剩余条回复 加载中...
没有讨论,您有什么看法?
图片审查中...
我的回答: 最多上传一张图片和一个附件
x
x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贝版投资俱乐部公告
This is default text for notification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