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济:心理账户有什么用?

转载自公众号认真想| 作者AndyLee 。心理账户通常有三种:一是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账户中,不能相互填补;二是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归入不同的支配方向,如把辛苦赚来的钱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入不同的账户内,为前者设定严谨的投资计划,后者则用于消费享乐;三是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

传统的经济学家,假定所有人都是理性经济人。理性经济人大概就是智商200的天才,经济学大师,高等数学学得极好,能在一秒钟内算出自己的最优决策。换句话说,理性经济人会把每一分钱都用来促进自己边际效用的最大化,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很显然,人们实际上不是理性经济人,人们实际上经常做出“不理性”的消费决策。一些消费决策可能让传统经济学家百思不得其解。

比如说,假设你花了50元买了张电影票,正要入场检票时,那张电影票丢了。现在想看电影必须重新买票,你会买吗?

经济学的创始人Richard Thaler找了200个人来调查他们的反应,大概46%的人说,自己会再买一张电影票。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类似的场景。假设你要去电影院看电影,在你正要花50元买票时,你丢了这50元现金。现在想看电影就必须再拿出50元现金来买票,你会买吗?

Thaler发现,这次居然有88%的人说自己会再买一张电影票。

让我们先停下来算一算。在两种情况下,我们的边际效用就等于边际收益减去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是一样的,就是看那同一部电影。边际成本都是一样的,都是再花50元钱。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们实际上做出的行为却不一样?为什么在第二种情况下,更多的人愿意再买一张电影票?

最简单的答案,自然是说人类不理性。但这个答案不能让行为经济学家们满意。行为经济学家想要说明的是,这些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其实背后有理性的原因。

心理账户的作用:简化决策思路的同时也可能带来麻烦

Thaler提出,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或公司组织,实际上都不是将所有的钱都算在同一个钱包里。公司和个人可能只有一个银行账户,但实际上却有几十个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人们会根据每个心理账户中的得与失,来权衡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以个人为例,我们的钱在我们的脑袋里,其实被分类进了不同的心理账户,两个心理账户的钱彼此不能随意转账。比如,我们会把一些钱算进储蓄账户,一些钱算进消费账户。消费账户还可以细分为房租消费、食品消费、衣物消费、享乐消费、人情关系消费、学习成长消费、医疗消费等等。每个心理账户都要单独计算得失。

我们现在来解释一下买电影票的例子。实际上现金账户和电影票账户是两个不同的账户。电影票账户中的电影票丢了,我们需要再花50元来购买电影票,那我们心中会觉得是花了100元看了电影,有点不值。现金账户中的50元丢了,不影响电影票账户中的得失计算,所以我们再花50元来购买电影票,心中只会觉得自己花了50元来看电影。所以,同样的行为,前者会让我们觉得不值,后者会让我们觉得值。

心理账户理论的用处很多。商家会利用心理账户理论来设置营销方案,诱惑消费者来购买自己的商品和服务。个人也会用心理账户来简化自己的消费决策,不然的话,就真的要先读个经济学博士学位然后再去花钱买东西了。而且,个人在知道心理账户理论后,就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抵制一些不好的诱惑,控制自己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事情。

我举个例子。一般人在得到一笔意外之财时,就会开始大手大脚地花钱。老板突然给你发了奖金,自己突然中了彩票,亲朋好友突然送了一笔钱给你。这笔意外之财没有被算进我们原来的心理账户预算中。我原来心中可能想要买一个500元的游戏机,但我觉得自己的收入和存款都不够多,所以决定慢慢攒钱。现在有人突然送给我500元钱,那我可能突然就决定买了游戏机。因为这500元钱本来不在我的心理账户预算之中,所以我花起来就不心痛。实际上,如果我把这500元花在其他地方,可能对我更有帮助。比如学习、投资、体检、锻炼等等。

心理账户还可以用来解释沉没成本效应。当我们去餐厅吃饭,点了一份菜,吃了一口之后发现不符合自己的口味,很难吃,但我们通常会硬着头皮吃完。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开场以后发现电影很不好看,但还是硬着头皮看完。我们去旅游,发现旅游景点人山人海,但我们会对自己说,门票都买了,还是继续逛完景点吧。

这就是所谓的“来都来了,买都买了,就继续消费完吧”。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在每一个具体的心理账户中已经支出了一笔钱,如果不去消费完那个服务或商品,我们会认为这笔交易做得好亏,那钱就白花了。那盘已经点的不好吃的菜,如果不吃完,我们就会觉得心理账户亏了。我们不想要承认自己已经亏了,于是就硬着头皮吃完。但实际上,真正能让自己边际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是尽早承认自己确实亏了,然后点一份新的自己爱吃的菜。

最后给大家推荐Thaler的两本书,都有中文翻译本,一本叫《助推》,讲述了哪些“细节”可以帮助个人或社会变得更好。一本叫《“错误”的行为》,是从Thaler本人的视角讲述整个行为经济学的发展故事。两本书都很适合普通人(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看,既能帮助自己理解人类的行为,也能帮助自己做出更好的行为。

圈主 管理员

待审

热门评论
:
讨论
    阅读剩余条回复 加载中...
没有讨论,您有什么看法?
图片审查中...
我的回答: 最多上传一张图片和一个附件
x
x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贝版投资俱乐部公告
This is default text for notification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