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济:“沉没成本”和“损失厌恶”

请大家先思考两个问题:

1、假设你跟另一半花了120块钱买了2张电影票去看电影,但是看了20分之后发现这部电影实在是没啥看点,很无聊。
提问:这个时候你是选择继续呆在电影院里看完这场无聊的电影,还是直接转身走人?

2、假设你周末花了180块跟好朋友去吃自助餐,不到半小时你们已经吃饱了。
提问:这时候你是继续留在餐厅“吃够本”,还是直接转身走人呢?

大家先记好自己的选择,再接着往下看。

上面的问题其实就引出了今天要说的第一个概念:沉没成本。

什么叫做沉没成本呢?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并且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简单来讲就是: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

知道了什么叫沉没成本,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刚刚的题目。

第一题,生活中应该超过80%的人都会选择继续呆在电影院看完这场电影,大家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没错,因为他们觉得我花了120块钱买的票,不看的话不是白白浪费了吗?那大家觉得继续呆在那看完这场电影这120块钱就能收回来吗?很显然并不能。

那我们再来看一下如果你继续呆在电影院,把电影全部看完,这有可能会产生哪些后果呢?

①你本来已经浪费了20分钟,但你会继续在电影院再浪费至少1个小时的时间。
②你跟另一半看得并不开心,也没有获得任何愉悦感。
③看完电影之后有可能还会引起你跟另一半的不愉快:“你看看你带我来看的什么鬼电影票,一点也不好看,白白浪费了120块钱…”,可能会有一堆抱怨。

钱花出去了,时间也浪费了,可是到头来你并没有获得任何愉悦感。那我们花钱去看电影的意义在哪里?

我们再一起来看看第二题:正常情况下,肯定也是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再继续呆在自助餐厅继续吃,吃不下了歇一会再吃。原因也很简单,180块钱我花出去了才吃了这么点东西那不是亏大了。事实上,一般人去吃自助餐是不可能吃的回本的,都让你吃回本那人家餐厅还赚什么呀。

本来就已经饱了还强迫自己吃更多的食物,你的胃会受不了,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整个人都觉得不舒服。面对上面我们分析的种种,那我们花钱去吃自助餐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大家想想,为什么现实中那么多人会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呢?

接下来就要引入第二个概念了:损失厌恶。

行为金融学上有个词叫做“损失厌恶”,这个词很好理解,它就是说人们都是很讨厌很害怕损失,同样价值的东西,损失的厌恶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喜悦。

对于损失厌恶,先来做几个实验,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

如果我给你一个苹果,你应该会感到高兴吧!现在换一下,我给你两个苹果,接着我向你拿回了一个。

请问,你更喜欢哪一个场景?我想多数人的答案是第一个,而不喜欢第二个场景。

这个实验两个场景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得到了一个苹果,但是在第二个场景中,因为得而复失,损失了一个苹果,这严重影响并拉低了获得一个苹果的幸福感。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经设计了一个掷质硬币的实验,硬币是均质的。如果是正面,你将得到150美元;如果是背面,你将输掉100美元。这个赌局对于参与者来说,长期下注的话,肯定是稳赚不赔的,毕竟输赢概率相同,赢的收益大于输的损失。

但是实验结果却是,大多数人仍然拒绝了这个赌局,因为对于多数人来说,损失100美元的痛苦远远大于得到150美元的快乐。最少收益多少,快乐才能弥补普通人是失去100美元的痛苦呢?答案是,200美元。

由上述实验我们可以看出:

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我们在进行网购的时候,比如看上一件很喜欢的衣服,追求高性价比的用户会通过图片在淘宝进行搜索,进行价格的对比,从而选择一款销量高、评价好、价格又合理的款式。

“损失厌恶心理”在其中发挥着它的作用,人们害怕价格太低,买到的商品没有自己预期的好,质量得不到保障,害怕价格太高,买到的商品不值这个价格。感觉自己会买亏,所以我们总是选择规避这样的风险,去选择一个中间价位的作为目标购买。

最后希望大家回想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中都有那些沉没成本的谬论,尤其是在理财过程中,更要警惕。

圈主 管理员

待审

热门评论
:
讨论
    阅读剩余条回复 加载中...
没有讨论,您有什么看法?
图片审查中...
我的回答: 最多上传一张图片和一个附件
x
x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
贝版投资俱乐部公告
This is default text for notification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