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济: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与货币制度部分的内容以提纲为主,从货币的起源与演进、职能与作用、层次划分与计量、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四部分,帮助大家梳理知识体系。欢迎打卡留言,每天学点经济学。

一、货币的出现与货币形式的演进

1.货币起源

中国古代:先王制币说、创造发明说

西方: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保存财富说

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从商品价值表现和实现的角度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2.货币形式的演进

商品货币(实物货币、金属货币) 信用货币(纸质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

二、货币的职能与作用

1.货币的职能

交换媒介职能:

(1)交换媒介职能

交换媒介职能就是在商品交易中作为交换手段、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从而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便利商品交换的职能。

交换媒介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中介,通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媒介商品流通。

△特点:

①现实的货币

货币需求: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3个要素。

价格(P) 、待出售的商品数量(Q) 、货币流通速度(V).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M=PQ/V;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PQ≡MV。

②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交换中转瞬即逝。

△作用: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卖两个环节,出现买卖脱节、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2)计价标准:用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从而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

△特点:只是观念或想象中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作用:降低价值衡量、比较成本。

(3)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特点:没有商品(劳务)与之作相向运动,是在信用交易中补足交换过程的独立环节。

△作用:

积极的:支付抵消,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消极的:使买卖环节进一步脱节,加大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4)资产职能

◇资产职能是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殖的一种手段。

◇在所有资产形式中,货币的流动性最高,持有者可以随时随地直接用货币购买所需的商品,或转换成其他资产形式。

◇货币能够发挥资产职能,由此形成了人们对发挥资产职能货币的需求。

2.货币的作用

(1)积极作用:

从货币的职能角度来看:①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降低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促进了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②克服了价值衡量和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为顺利实现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③可以通过支付冲抵部分交易金额,进而节约流动费用,还可以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④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在财富日益增长的过程中丰富了人们的贮藏手段和投资形式;⑤通过在发挥支付手段时形成的活期存款和发挥资产职能时形成的定期存款等,可以存进社会资金的集中,使得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资金,这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货币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乃至思想意识的发展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消极作用:

货币的出现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和卖两个环节,是的商品买卖脱节和供求失衡成为可能;货币在发挥支付手段职能时形成了经济主体之间复杂的债务链条,产生了债务危机的可能;货币的跨时支付使得财政超分配成为可能,货币过多会造成通货膨胀,而货币过少又会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把货币神化为主宰人生和命运的偶像加以崇拜的货币拜物教,会扭曲人类的思想与行为,祸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中性与非中性的概念

中性观:货币面纱论 萨依 名目主义

理性预期学派

非中性:凯恩斯学派 货币学派

三、当代信用货币的层次划分与计量

1.IMF的货币层次划分

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现钞。

货币(M1):通货加活期存款

准货币(QM):主要包括银行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

M2=M1+QM

2.中国货币层次划分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的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3.各国货币层次划分的特点

①随着流动性强弱的变化,货币的范围也在变化

②金融制度越发达,金融产品越丰富的国家,货币层次也就越多。

③不同国家各个货币层次所包含的内容不同。

④货币层次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

⑤货币层次的划分及计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货币的流通状况。

四、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和构成,国际货币体系是调节各国货币关系的一整套国际性的规则、安排、惯例和组织形式。它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整方式。

(一)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1816——第一次世界大战)

1.定义及发展

国际金本位制度是指黄金充当国际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以黄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在世界各国货币制度逐渐统一为金本位后,从国内制度演变为国际制度。

2.特点

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兑换、输出入;汇率由含金量决定,在黄金输送点范围内波动;由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3.缺点

国际清算和支付完全依赖于黄金的输出入;货币数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黄金产量的增长。世界经济的增长,要求世界货币的数量也相应的增长,然而,世界黄金产量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增长,这就使世界金本位制的物质基础不断削弱。

4.瓦解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国际金本位制出现了崩溃的苗头;战争爆发后,各国为筹集巨额军费,发行不兑换的银行券并且银行券的发行日益增多,黄金的兑换趋于困难,其输出入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随后,各国中止了银行券与黄金的兑换,禁止黄金的出口,国际金本位遂宣告瓦解。

5.意义

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对汇率的稳定、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发展及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金汇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金汇兑本位是一种必须有双边或多边的国际安排才能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

1.背景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短暂存在过的金汇兑本位,最初与少数国家事实还存在着本国银行券可兑换为金块的金块本位制相联系。

2.特点

(1)各国货币依然维持金平价(gold parity),即规定有含金量。但它只是一种不完全的金平价,本币不能自由兑换成黄金,而是通过兑换外汇间接与黄金联系;

(2)汇率实际上是一种钉住汇率制度,即与某一特定强国的货币挂钩;

(3)一国政府当局或中央银行除持有黄金储备外,还持有大量外汇——与之挂钩的强国货币,以保证本币可以通过兑换为外汇来保持稳定。

不久,一些强国又放弃金块本位,于是通过与强国货币挂钩间接兑换为金块也不复存在了。虽然不能间接兑换为任何形态的金,但大多数国家并不能放弃与强国货币挂钩的做法;不挂钩,对外的外汇收支则无法进行。比如1935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改革”就是与美元、英镑——这时的英镑、美元都不能兑换黄金了——形成固定比价,并通过无限制买卖英镑、美元以保持法币的币值稳定。对于这一阶段的货币制度,人们大多仍沿用金汇兑本位的叫法。

金汇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可以说是国际货币体系突破黄金约束的开端。

(三)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946-1973)

1.定义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主要包括:

(1)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

(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IMF规定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如果发生波动,范围不得超过平价的1%。超过时除美国外,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有义务维持本国货币同美元汇率的稳定。但是在出现国际收支的基本不平衡时,经IMF批准可以进行汇率调整。实际上在平价10%以内的汇率变动可以自行决定而无需IMF的批准。

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双挂钩)

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它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

(1)积极意义: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国际贸易和多边支付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存在的问题:

①其确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不能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②清偿力和信心之间的矛盾。即后文要提到的特里芬两难;

③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效率不高。

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原因

(1)直接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频频爆发的美国经济危机及由此引起的美元危机,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双挂钩分别于1971年和1973年倒塌,这是导致该体系崩溃的具体原因。

(2)根本原因:将庞大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在某一个国家的经济之上,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即所谓的“特里芬悖论”。

(四)有诸多新发展的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1976——至今)

1976年,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召开会议,并达成《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IMF理事会通过了IMF第二次修正案,从而形成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新格局。

1.主要内容

(1)浮动汇率合法化;

(2)黄金非货币化,取消黄金官价,各会员国央行可按市场价格自由进行黄金交易;

(3)提高SDR(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

(4)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5)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

2.主要运行特征

(1)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美元依然是主导货币,但是欧元和SDR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2)多元化的汇率制度安排,除了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之外,还有多种弹性不同的汇率制度安排。

(3)多元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方式,可以通过汇率机制、对商品贸易和资本流动实施管制等方式调节国际收支。

3.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1)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①多元化的储备体系基本上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基准货币国与其依附国相互牵连的弊端,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悖论”。

②以主要货币汇率浮动为主的多种汇率安排体系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多变的状况;自由的汇率安排能使各国充分考虑本国的宏观经济条件,并使宏观经济政策更具独立性和有效性。

③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存,各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比较能适应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各国发展模式、政策目标和客观经济环境都不相同的特点。

(2)存在的问题

①汇率纪律荡然无存。浮动汇率加剧了世界性通货膨胀,汇率的频繁波动不仅影响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而且使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和外债问题都变得复杂化;

②造成储备货币管理的复杂性;

③缺乏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分享经济金融基础知识,欢迎关注“经济金融基础知识”圈子,一起学习!

圈主 管理员

待审

热门评论
:
讨论
    阅读剩余条回复 加载中...
没有讨论,您有什么看法?
图片审查中...
我的回答: 最多上传一张图片和一个附件
x
x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